close

 

文/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周舒翎

     

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(430 spank out day),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,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,也許你會發現,將來的每一天,你都不需要打了。

        許多強調尊重孩子的父母,內心其實最大的衝突是,真的不能打嗎?孩子是上天派來訓練父母體力、耐力及最後臨界點的天使與惡魔結合體,當那個臨界點出現時,難道不能像舊時代的父母那樣出手嗎?我們這一代不也是被打大的,也沒怎樣啊!

        在臨床上常看到許多媽媽心理諮商,原因在於自身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有許多和自己過不去的地方,最突顯的行為就是自己常生氣、想打小孩等等……在教養中,必須是言行一致的,如果教孩子不能打人喔、不要打媽媽,而媽媽在生氣之下,卻也忍不住揚起手來體罰孩子,那麼追求一致性的內在本質總讓媽媽輾轉反側睡得不好,對孩子的哭泣感到自責。對於前來心理諮商的媽媽,喜見的是願意整理好自己的內在,以求面對孩子更自在,更能清楚說出教養的態度為何。但更多媽媽合理化不一致的言行,將這些行為訴諸於:為了孩子好、現在不教,長大教不動自己會後悔……

 

 

體罰孩子時的情緒、想法、行為

 

    體罰都是在被逼到不得不的狀況下才會出手,相信每個作出體罰的父母內心都很痛(可能與孩子的手心與屁屁相同的痛度),每個父母作出體罰前都也曾努力與孩子解釋為何被處罰,試圖讓孩子釋懷。

 

    讓我們省思作出體罰得當下原因:

      1.    為解除自己很冏的狀況

       在群體生活中,有些行為規範是要遵守的。當孩子毫無忌憚的展現惡魔的功力時,為了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、知道這裡是公共場合,為了孩子……(都是為了孩子喔!)所以決定做出體罰。但有沒有可能其實是:當自己很冏,怕丟臉、怕被外人認為不會教小孩(內在理想媽媽角色的束縛)、覺得權力被挑戰了、覺得……,這是很明顯對自己內在情緒、想法、個性不太了解的狀態,以「為孩子好」為名,但行為因自己困窘之實的行為。

2.    對未來的演變感到害怕

       孩子許多行為的確是未來的個性指標,「子不學、非所宜」,所以孩童時期的小奸小惡,一定斷除,不能留有禍根(這樣的界限真的有點窄)。是非黑白清楚分明的父母,覺得小時候管得嚴格些,長大就不用管了,所以反而過度嚴格,像是裝了24小時監視器般的幫孩子除錯。這樣的父母是活在未來(通常也很在意學業表現),但孩子是個活在當下,所以兩代對照下像是活在不同時空。

3.    不知不覺重演過去受過的苦

 

       這類型的父母真的很辛苦,深知受暴的創傷,但遇見了相同的情況,或自己也理不清時,體罰孩子的行為又重新在下一代展現。許多家暴家庭的孩子自己是受傷最深的,但無奈在自己組成的家庭中又重演了過去的噩夢。沒有人故意要重演,但過去傷痛是必須面對、修復的,唯有正視自己的傷,才能不給孩子傷,時間不一定能治療一切。

 

培養不體罰孩子的教養信念

     每個人都有生氣的臨界點被欺負時都會反擊,這是本能,但對孩子我們要更小心使用本能,只能更了解自己的臨界點在哪?面對它、看清它、承認它,也接受它。當決定要體罰時,能不能試著自省(不要一直想著孩子的行為,好比生氣時,我們通常會只顧著指責對方),例如體罰行為與自己的關係:是我自己的問題嗎?別人遇到這種情形會體罰嗎?是情緒、焦慮而讓自己必須做點什麼嗎?還是教養態度讓孩子無所適從才產生的反彈?自省與澄清後,我希望父母感謝孩子又讓你看到自己。

      孩子是來幫助我們更完整的天使,有人說教養孩子是種修煉,而這麼道場是至少18年的期限,中間不能退場,所以希望這是一場雙贏的修煉。

 

       在孩子生下來就告訴自己:我不體罰。教養孩子一定還有其它的方法,不是沒有招數了,是還沒想出來,那就不是現在動手。自己的教養方式由這信念往上堆疊,所以任何時候都努力與孩子溝通、講理、同理、了解、陪伴。

      處罰使用的方式、原因理由清楚告知,有期限、有但書,而且當所有處罰結束,當天晚上(在要進入睡眠潛意識時)告訴(植入)孩子是因為某些行為不好而被處罰,還是很愛孩子,孩子還是很棒,很值得媽媽永遠疼愛的!強調的重點是:行為與人是分開的,行為不好,但人永遠值得被愛。被愛的孩子,會尊重自己,本質不會壞!

 

出處:鄉間小路2014 vol.40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OB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